浅谈语文教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黄杰 时间:2014-01-02 浏览量:4347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现代学习方式迅速成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大家不仅从理论层面上对其充分阐释、深刻解读,也在实践上进行自觉的探索和建构,以期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学案导学正是现代教育在不断探索前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剂良方,用以医治现今那些“满堂灌”“一言堂”的病态课堂。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是指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的一种以学定教、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方案。导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学案导学是以“导学”为核心的教学行为,与“灌输式”教学相对。它试图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案,启动学生自学.扩大自主学习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形式显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提高教学效率。此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几欲言而不能“愤”、“悱”的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这时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就在学生极其活跃地探讨,尽力想归纳出正确的答案时,因势利导,这样的教学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在学中去比较,在延伸中理解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表现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主要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平时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针对新授课,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种常用的的教学模式。

1.         第一种:

教研组明确各专题学案主备人,各位教师参照学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再解读,实施二次备课;在课前教师分发学案;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在课前回收学案;加以批改后,教师依据反馈情况再次备课;课上学生自主质疑,提出在自学阶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学生之问交流展示,解决部分问题;教师遴选出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探索出知识要点;学生通过知识再现、能力综合、实践运用等练习,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比较常见,适应的教学内容也很广泛,一般的新授课都可以采用。

2.第二种:

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设计学案,提炼教学内容的主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工具书等自主学习;教师分发学案,学生针对学案中呈现的主问题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交流展示,对比归纳,并适时适度精讲点拨,获取结论;通过习题、实践等形式,将知识点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适合关于解题技巧、能力方面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单一的教学内容,例如诗歌鉴赏中某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三、学案导学的反思

学案导学基于生本理念.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与设计初衷相悖逆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1.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我们的新授课上,师生一人一份学案,从学习目标到学习重点难点,从问题探究到典型案例,从课堂检测到课后延伸,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提前展示给学生,这多少让学生失去一点探求新知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研究透彻,知识储备丰厚,能及时捕捉课堂上随时生成的亮点问题,运用教学机智地加以引导启发,深入探究,增加课堂的灵动性、趣味性和深度。

2.练习与教学的错位。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多地注重练习,课前预习设计大量基础性习题,课堂则以讲授习题为主,再辅以迁移延伸性练习。这种课堂教学将每节新授课都演变成了习题讲授课应试的功利性强,短期内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或许有所帮助,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没有多少好处。而且经常性的习题讲授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倦无聊,享受不到探究知识的快乐。

[关闭]

在线咨询
在线QQ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感谢您的关注!

个人微信

扫一扫
了解更多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