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辞典,爱生活
作者:蒋碧琼 时间:2018-05-07 浏览量:13329近来发展的一个新爱好,就是翻阅辞典,每日殷勤浏览,时有记录一二,倒也颇有收获。古人云:“花不可以无蝶,树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对我来说,一切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事情都让我觉得欢喜。而我从辞典里发展出来的快乐却是很多的。
如果说求知是人的一种本能,那么辞典满足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渴求,作为交流、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也就是我们最基础的词汇,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辞典最容易满足的,也许是人对知识的欲望,而这种知识性不仅是服务于当下生活,其中也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意蕴,读来实在可喜。试举一例。自古以来,对爱的渴求,可说是人类社会最深层的欲望,而这种爱在男女之间则展现得尤为明显。纵观人类社会,爱情最完美的状态,永远是对孤独的完美征服,而汉语词汇在这方面则尤为关注,许多词语,在写到爱情甜蜜时,都强调了两性之间的和谐关系,如天生一对,天作之合,双宿双飞,情投意合,两情相悦,心有灵犀等,凡此种种,不可胜数。此外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色,那就是在这一类成语当中,尤其偏爱以物之和谐来寓人之和谐,譬如“琴瑟之好”,《诗经》首篇《关雎》当中就曾有诗句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时代,便有男子在追求窈窕淑女之际,以琴瑟之合鸣来令恋人心生欢悦,可见这一譬喻很有历史渊源。后来继续发展,又有了琴瑟和谐,鸾凤和鸣,比翼双飞,喜结连理,花开并蒂等等,乐器之间的相和,鸟类之间的共鸣,花朵之间的连理并蒂,尽出自然,却又恰到好处,实在叫人喜爱。
关于辞典的知识性,似乎是一种不言而喻的事实,但很多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如何觉得趣味,反而只当成一种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有时候还会苦不堪言,多少令人觉得遗憾。其实,阅读辞典,确实有一种难得的快乐,只是需要一些方式和技巧罢了。
第一种方式,是摘抄笔录。从头到尾、稳稳当当地把《现代汉语大辞典》看一遍,把自己原来不认识,或者不了解,或者理解不当的、或者别有趣味的词语一一挑选出来,并且抄录到笔记本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一下。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尤其在词语这一方面,譬如我以前总是把“拎清”的“拎”读成了前鼻音,譬如“奉为圭臬”,我一直都把“臬”字读成了“高”的音,此外,我以前老是把“危言危行”,理解成危险的言论和行为,其实它原来的意思恰恰相反,是指为人很是正直的。这样类似的盲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所以需要改变。这第一种方式固然最是老土,但却能够系统地扫除我们自身所特有的语言盲点,所以就算最是老土,却也最扎实,每每让人受益匪浅,很值得去做的。
第二种方式,就是拓展和联想记忆。或者将词语与历史连接起来,譬如“再醮”,这一词语我曾在鲁迅的杂文中看到过,这词的历史渊源颇有趣味。醮者,常谓之斟酒也,古人斟酒并非无时,而在特定的场合,这里的“醮”特指在新婚夫妇的婚礼上新娘呈给舅姑的那一杯酒,所以“再醮”,不言而喻说的是第二次斟酒,其实隐含着女子再嫁的意义。或者与现实发生关联,譬如“猬集”,以刺猬之刺的聚集来形容事情之烦琐,实在很是形象。人在忙不过来时,可真是“百事猬集,心之忧也”!这样一来就容易理解记忆了。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汉语本身的特色和我们自身的想象,从而更好地去理解词语,而且要充分利用以前积累的知识,方能更好地完成的。
第三种方式,是主题阅读。简单点说,就是自己拟定一个主题,然后从辞典里寻找类似的词语进行归类整理,并且注重词语本身所含有的历史文化意蕴。当然,在主题阅读中归类方法其实非常多,具体要根据划定标准而定。譬如,你非常想要总结一下,汉语中跟才情有关的成语,你可以以此为主题,通过查阅《成语大辞典》来进行。然后你会发现,表现人之才气的成语非常之多,还可以具体分为几类:第一类,侧重于说知识量大的,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才通二酉(二酉,是指大酉山,小酉山。《荆州记》称两山藏书颇多。指人学识丰富精湛)等;第二类,侧重于说才思敏捷的,如:文思泉涌,洋洋洒洒,挥笔立就,出口成章等;第三类,侧重于说才思新颖,才能优异的,如:神来之笔,不落窠臼,匠心独运,自出机杼,桂林一枝(桂花林中德一只花,原为自谦之词,称自己只是群才之一。后比喻才能优异,出类拔萃)等等。这样一来,你对这类词语就能更好地掌握了当然,主题是非常之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展开,相信一定会很有收获。
第四种方式是个性化阅读。它是四种方式当中层次级别最高,更多地要根据个人的性格特色来演绎,可能有点难以操作,所以我想把我看到的很不错的范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张爱玲曾以“道路以目”为题写了一篇散文,收录在《流言》里。“道路以目”,本来是行人在道路中相遇,却因害怕暴政,有所顾忌而只敢以目示意,不敢交谈。所以多指政治黑暗暴虐。而在张爱玲的散文里,却并不是为了批判政治的暴虐,她从一个外国小女孩的中国打扮引起了中国人的各种点评入手开始写,进而联想到人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猎奇的心理,从而传达了一种活在公众视野当中的淡淡无奈。这一篇文章思绪甚是灵动,自出机杼,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文笔则一如既往地优美流畅,叫人喜欢。这一方法很值得推荐。
还记得我之前在苏州实习时,看到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学成语,怎么学的呢?把它画出来。譬如有一个小朋友这样画着:有两个人拿着话筒在那里唱歌,第一个唱着:“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第二个则唱着“它的名字就叫中国”,然后在前面的标题上写上:“一唱一和”,这样的方式用来留给小宝贝们,也是很有趣味的。有些词语本身就给人一种形象感,有些词语蕴含着很多故事,如果有心,倒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一一画出来的,虽然要费不少心思,但结果肯定也是很令人欢欣雀跃的。
任何一种领悟,都是需要费思量的。在辞典里,文字与文字之间,有着浪漫温柔的碰撞,而这一切都是默默的,脉脉的。是一种“大美无言”的韵味。我喜欢辞典,不仅是因为,从它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文字的快乐,更是因为,辞典融入了最真实的生活,这里既有理想的美妙和快乐,也有现实的烦难和痛苦,不仅融入了历史的重量,也有着现实生活的气味,所以才有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了罢。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爱辞典,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