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张爱玲

作者:蒋碧琼 时间:2018-06-11 浏览量:12662

 读过张爱玲散文的人,也许首先体会到的便是她的文字之美,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本是苍凉的人生体验却如此诗意地表达了出来;又如“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初见之时深深的悸动被小心地藏起来,读者分明体会出一种“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的欢喜,临到头来却只有淡淡的一句问候,极尽含蓄蕴藉之美。

 有人曾这样评价道:“她的散文结构是解甲归田式的自由散漫,文字却是高度集中的精美雕塑,她的语言像缠枝莲花一样,东开一朵,西开一朵,令人目不暇接”,这样的譬喻是极为精准的。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她营造意象的功力,譬如写回忆,她赋予了它一种美妙的味道:“回忆这东西若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而写到现实的纷杂,她则将它比喻成话匣子的混唱:“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听得出音乐的调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拥上来,淹没了那点了解”。

 这一层妙处,是以实写虚——用具体的、实在的、可感的事物来写那种抽象的、虚渺的、不可感的生命体验。这种写法,颇有陌生化的效果,很能挖掘汉语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又因为两者间内在的逻辑关联而给人一种奇异的亲和力。这类以实写虚的手法,更多地见于她的小说中,如《金锁记》中写月亮,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象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如《色·戒》中写一种失败的预感,“象丝袜上的一道裂痕,阴凉凉的在腿肚上悄悄往上爬”,《沉香屑·第二炉香》中写到婚变之后一个人坐在海滩上,“整个世界象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有一些酸痛”,而《封锁》中形容翠远的单调乏味,这样写道“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她的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这些句子即便是单拎出来,也是独立成景,它们在张爱玲的文章中兀自燃烧着,有一种伶俐而傲然的美。

 如果只有文字的美, 也许多少会显着单薄,张爱玲的作品中让我们不但品味到了这些动人的词句,其间更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思想串联着。她写的不过是平常生活,平常体验,其内质却丰富而又深沉。时代的匆匆如影子一样地沉默下去,人在这样的文明中常有一种“惘惘的威胁”,一如她在《烬余录》中感叹到的:“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曾感叹,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生飞扬的斗争的一面,而忽略了人生安稳的一面,对此她颇不赞同,人生的飞扬和斗争最终不过是为了追求安稳与和谐罢了。斗争是超人,它是属于时代的,也许终将过去;而人生安稳的一面虽然有着妇人性,却是超越时代而趋于永恒的,所以她喜欢的是用参差对照的方式,以素朴为底子,给人们苍凉的启示。

 她很聪明,从《天才梦》中可见一斑,她的聪明让她很容易就看透了世情人性,从而保持一种清醒和冷静。《对照记》中有一张这样的照片,她着旗袍,两手轻插在胯上,傲然而立,这大概是张迷心中印象最深刻的了,香港作家李碧华女士曾做了如下评语:“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朱红。”

 胡兰成在《论张爱玲》中曾有这样的话:“她的小说和散文,也犹如她的绘画,有一种古典的同时又是一种热带的气息,从生之虔诚的深处迸激出生之泼辣”。她是徜徉在生活和艺术之间的仙子,敏感而内省的气质赋予了她的文字一种独特的美,她将态度都倾注在对生活的措辞里,她是有着自己的信仰的——虽然曾经受人诟病——是至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于生命的虔诚和热爱。她有着老年人的智慧,中年人的执着,孩子的天真,却独独以洋溢的青春之旖旎来照亮了人生,这一层虔诚而哀矜的心,是很值得我们领会并明了的。

 我们活在当下,为欲望催逼着,为习惯迫压着,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磨折着,常有种种烦难之事,焦虑之感。对生活既不能彻头彻尾地恨,也不能全心全意地爱,也许最后只造成了一种冷漠的空气,终于恨恨而老去。而我们更需要的,其实是一种深沉的勇气,如张爱玲一般先将人生的来龙去脉看清楚,继而去掉那一层憎恶之心,并保留着一份哀矜,“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明白了很多苦痛存在的必然,依然不放弃对生命的一种热爱,用心经营,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一切自有安排!


在线咨询
在线QQ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感谢您的关注!

个人微信

扫一扫
了解更多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