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课改实践中的“三个误区’和“三个困惑”
作者:范农生 时间:2015-04-08 浏览量:3821误区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自主预习、小组合作、课堂展示”: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进行漫无边际的讨论或安排学生表演。 课前预习时: 导学稿发下去了,学生不知道如何预习,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多数学生在混时间,少数学生不知道如何预习,结果学生不了了之,预习效果差。 小组讨论中: 课堂上常常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混在其中,乐得清闲”,他们多半是在谈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小组展示时: 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是表演者的“忠实“观众,可思维未参与其中, 还有的用课件展示,画面很美观,学生一晃而过,心中未留下多少印象。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了有效的学习时间,甚至有时教师没有把学习任务组织好,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还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课堂不但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助长了学生对问题不作深入探究、不愿仔细倾听的恶习。长此下去,势必形成学生在学习上肤浅浮躁的个性。导致课堂上该凸显的教学重点未凸显出来,该突破的教学难点并未得到突破,学生该过手的知识并未过手。学生虽然能培养在课堂上敢于大胆的表现,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点,但却缺乏扎实钻研,专注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课堂上缺乏实质性的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课本互动;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未充分体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方式的作用。
误区二、课堂评价缺乏原则,给小组打分太随意,巴掌赞歌满堂飞: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原则,一味叫好。答得好的,究竟好在哪里并未指出;答得不好的,怕挫伤学生积极性,不予批评,误导学生。只要参与了不管结果如何都打分,给我们的思考是:课堂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
误区三、教师想教什么? 教师实际又在教什么? 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在我们学校有传统教学经验的教师很多,但有课改经验型的教师不多,我们对课改的认识和判断,大多还是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因此对一些问题会视而不见,甚至有的教师在科组评课中还不敢于正视自身问题。那么如何引导教师正确反思、正视自身问题并解决自身问题? 值得我们今后去探讨。
困惑一、课堂教学中预习环节落实难:课改要求学生先预习好新课,这就要把握好学生的预习关,但是学生的预习环节落实不好,流于形式,因为多数课程排得满满的,学生根本就没有预习时间,或预习时间不够不到位,这样上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困惑二、课堂教学中合作角色不均:课堂教学中要求小组合作,但是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并不均等,那些优秀生往往仍主宰扮演主角的角色,而相对内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表现为消极的、被动的观众或听众。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只能是从表面上把原来的师生接受模式改成了生生接受模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困惑三、课堂教学中合作主题不清:小组形成之后,要安排组员各自的任务,然后小组讨论学习。在很多时候,小组学习时教室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但深入小组细听,就不难发现有的小组没听清要求,毫无目标的活动,有时直到老师叫停,还未真正开始学习。而有的小组兴致勃勃讨论的内容早已离题千里而浑然不觉。在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虽然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学生是否真正受益了呢?我想没有。反而是有些时候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追求有效、高效课堂是“1213”课改永恒的话题,课改之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