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课堂 ——校长开学第一课
作者:王展森 时间:2024-02-22 浏览量:584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大家新年好!
约一个月的寒假过去了,我们又相聚。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一,年味还没消退,我们又将步入紧张的学习与工作中,这就是生活,有张有弛。即使你的寒假过得并不轻松,终究已是过去,新的一页翻开了。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生活即课堂”。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课堂不在学校,而是来自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和“在劳力上劳心”等命题,是在原有教育理念上的一种升华。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三大维度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三者均离不开生活,因此,学会生活是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夹带着春节的寒假生活,你收获了什么?有没有收获到在学校、在课堂得不到的东西?下去想一想,写在纸上。
新课程方案和标准于2022年4月由教育部发布,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哪些与学生有关?一是学科渗透,语文的阅读基本功和数学的运算能力会渗透到很多学科;学科间的知识相交互,不再是泾渭分明。二是知识的获取,不再是单一的从课本中来,一些知识要靠自己在社会、在生活中去积累。三是考试的形式与内容的变化,考查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查创造力、考查实践与动手能力将是各个年级的你们要面对的。将来的好成绩一定不是刷题刷出来的。
就拿写作文来说吧,很多同学怕写作文,对吧。阅读量少的同学怕写作文,是必然。但有部分阅读量大的同学也写不好作文,究其原因是缺乏生活的体验,观察力不够,想象力不丰富。作文毕竟不是几个华丽词藻堆砌的产物,更不是智能AI能替代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作品才能得高分。
正如当代作家陈忠实所言:有生命的体验才能写出好作品;“艺术源于生活”是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较早、较完整的概念。其大意是:没有生活原型或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东晋时期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派之鼻祖,其诗歌、辞赋、散文对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看破官场的尔虞我诈,辞官隐逸田园直到生命终点,其间他创作了极富盛名的许多田园诗。他耕种劳作,即便是穷困潦倒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了解、体恤百姓疾苦,虚构了一篇百姓于桃花源的美好生活情境——《桃花源记》;北宋时期的苏轼,若不是蒙受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哪有《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绝唱。
生活多姿多彩,避免不了波澜与曲折,生活中在你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叫生活经历,这些经历是回避不了的课程。大海的波澜能考验舵手的驾驭能力;千百里的高速公路,若是笔直一线,驾驶者会因视觉单调而增加疲劳感,因此适当的弯道和坡度有利于驾驶安全。我在散文《鹅城桃花源记》中描述了桃花源弯道的弧线美,将桃花源的弯道类比于人生经历,写道:无弯不闭环,没有经历曲折跌宕的人生未必完美。
有的人经历一点挫折,或怨天尤人喊不公,或焦虑抑郁寻短见。这群人中有成人,也不乏有青少年学生。
我校的德育目标是“阳光思想,健全人格”,而健全人格的标志是心理健康。喜怒哀乐是人的本能反映与情绪,但人家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却无限放大,耿耿于怀;一次考试失利,要哭上几回;被家长或老师“骂”了,精神一蹶不振,甚至怀疑人生。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是生活的最强音。
海明威说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最强壮的地方。
同学们,生活的课程丰富多彩,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以快乐的心态学习生活、享受生活。
年复一年,新年又伊始,祝同学们、老师们新年快乐!生活快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