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追问、质疑与补充

作者:朱少君 时间:2014-11-18 浏览量:3987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恰如其分或及时的对问题进行追问、质疑与补充,这是我校1213新的教学模式中展示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这既是预习成果的展现、交流,又是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主要进行“展现提升”与“穿插巩固”的工作。学生提出问题后,其它学生进行对问题的的回答补充后,教师发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回答答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教师及时进追问、质疑和补充这是有效地体现老师的及时的点拨作用,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更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包含了教师的大部分心血,也是学生求知的最大平台。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双赢的效果,很多教师都在不同程度的采用着追问质疑和补充方式。

一、探讨“追问艺术”。所谓“追问”,是指在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追问是提问这一环节的继续,但不是重复,是深化,是提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促进。教师在备课中预设了无数中方案,但是课堂出现的情况是无数中方案所无法面对的,孩子的状态是无法预估的,再好的教学设计都需要随机应变。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一张一弛的学习。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下面是我在1213高效课堂教学中执教《风筝》一课时的一个片断:关于“精神的虐杀”。

师:在文中圈点出这个词(板书:精神的虐杀,提示“虐”字的写法会意字,对别人造成伤害)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作者对小兄弟造成了伤害呢?(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

生:践踏在地上。

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括下这个句子?

生:我把弟弟好不容易完成的一个风筝毁坏了。

师:很好。我毁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完成的风筝。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不允许弟弟放风筝。

师: 为何把这些说成是精神的虐杀呢?(第一次追问)

生:因为他伤害了儿童幼小的心灵。

师:这种伤害体现在哪里?(第二次追问)

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我却不许弟弟玩游戏。

师:我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做法是扼杀儿童天性的?

生:第三段最后一句话。

师:(读这句话)为什么我认为是可鄙的?

生:因为我认为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

师: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呢?(第三次追问)

生:爱读书的孩子师:在封建社会,尊崇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孩子的要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参加科举,光宗耀祖,这是被认为一条有出息的路。不许放风筝,这是打着爱的旗号的一种伤害。请继续找一找文中哪些做法是扼杀儿童天性的?

生:“……把他绝望的留在小屋里”,我根本并没有尽到一个哥哥的责任。

师:齐读这段话,读出你的“傲然”。(生齐读)

师:这段话中哪几个词要重读呢?

生:“傲然、完全”。

师:在封建社会中,讲究长幼秩序。长兄为父。兄长可以管束弟弟,丝毫不顾小兄弟的感受。这是一种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对小兄弟的伤害。哪位同学可以把我们刚才讨论的话题总结一下?(第四次追问)

生:我不允许小弟弟玩风筝,没有顾到他心情的绝望,这是对他的一种扼杀。

屏幕显示:“精神的虐杀”,就是——蛮横地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粗暴地毁坏小兄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对儿童好玩天性的无情扼杀;打着爱的旗号的一种伤害;封建伦理思想毒化下理直气壮的的欺压。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适时运用了追问的教学策略。第一次追问让学生具体感受到“我”虐杀的行为,第二次追问探讨了精神虐杀对孩子心灵伤害的具体体现。第三次追问是在学生理解内容之后对精神虐杀原因的追索,第四次追问是让学生在概括中对精神虐杀的实质有清醒的认识。执教完《风筝》这一课后,我非常激动。反思上面的教学片断,我认为是成功运用了有效的追问,让课堂教学进入了佳境。

显而易见,有效地进行问题补充是课堂追问的纽带。可是,在1213高效课堂教学中追问不仅是课堂的纽带,还有学生的质疑同样在课堂中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如何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在1213高效课堂里就是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没有质疑的课堂是一潭死水的课堂。

二、教师如何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找寻关键词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在初读课文时,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2.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教学法十一册《小抄写员》时,学生读到叙利奥第一次挨父亲骂后的内心:“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学生问:叙利奥为什么受了责备而“心里却很欢喜”?

3.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如:十二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十一册《自己的是给别人看的》这样先为学生质疑做好铺垫,就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

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如第十二册的《桃花心木》这一课的问题:文章是怎样把种树人和育人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5.抓住标点符号质疑。“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6.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一下控制: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的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三、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补充问题。

1、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去思考问题。然后捕捉学生高水平的问题,再围绕这些问题去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这一篇课文时,利用标点符号去激活学生思维,是“要下雨了?”还是“要下雨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2、激发学生求知欲,使问题一步一步的加深

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很快就扩散了思维,比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首先探究了父亲教孩子如何脱险的?学生在讨论归纳后,我又追问为什么孩子不用其他办法,而让孩子一小步一小步爬下来了?学生再次深入思考,很快形成共识:是为了让孩子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培养自强的精神。这是我又适时追问:“这样的教育方式有没有普遍意义?联系现实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父亲的教育方式,你有何感想?”学生们兴奋起来,很快就热烈的讨论开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自己动脑发现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解决数学问题上来。达到了培养学生“补充问题”能力的目的。

3、补充性讨论

补充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以互相补充为特征的相容性讨论。这种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所占份量较重。它能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全面深入。碰撞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议题所进行的反驳式、对元式的讨论。有时,学生碰出的智慧火花,也会成课堂的亮点。

4、抛砖引玉

启而不发,只指明方向却不“带路”,只讲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讲问题的结果,只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启发学生们自己思考,引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一年级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中,上课前抛出问题“到底谁是挖井人?”到底“谁不忘挖井人?”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

5、让“问题”处在扩展中

展式提问:让问题带动问题,使知识由点扩展成面,不断地丰富、完善,带有扩展性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知道从哪儿入手去质疑问难和补充问题,怎样把自己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用语言较好地表达,既清楚又不违背原意,什么样的质疑问难是有价值的,等等,最终使学生“会质疑问难、会补充问题”。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会质疑和补充问题更能师课在有效的追问、质疑和补充,教师和学生都以成长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生命的课堂!

[关闭]


在线咨询
在线QQ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感谢您的关注!

个人微信

扫一扫
了解更多信息!

返回顶部